沈江不到三十岁,几年前以一部《飞扬的青春》一炮而红,在文学圈崭露头角,成为国内新生代的知名作家。他的代表作《飞扬的青春》以少年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将高中生所面临的懵懂的爱情、高考的压力、与父母的代沟等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抨击了现代的教育体制,被盛赞为现当代青春文学扛鼎之作。
可即便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飞扬的青春》前前后后也不过销售出去30多万册。因此,看到《亮剑》卖得那么好他眼红了,内心也充满了不服。
他首先抨击《亮剑》文笔太差,平铺直叙的,没有体现出文学的艺术性与美感,更是嘲讽道:“只有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水平”。
其次,他抨击李云龙这个主角性格粗鲁,满嘴脏话,不仅抹黑了我军抗战将领的光辉形象,也容易给学生和不谙世事的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最后他抨击张浩不尊重历史,张冠李戴。《亮剑》中山本特工队使用的是M3冲锋枪,事实上M3冲锋枪美国在1944年才研制出来,日本军队不可能在30年代就提前配备等。
沈江最后在文中这样写道:“我实在想不明白,如此漏洞百出、糟糕透顶的一本小说竟然能够畅销。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现代人思想的匮乏跟内心世界的浮躁,也值得更多人去反思……”
另一位文学评论家傅元言辞虽然没有那么激烈,可也认为《亮剑》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可读性强,但一味的追求吸引人的眼球,哗众取宠,深度跟思想性严重不足。建议张浩等积累到足够的人生阅历,充分掌握历史资料后再写类似的作品。
“张浩歌写得不错,可小说就差强人意了。归根到底还是嫩了点,人生阅历跟社会经验不足,自然写不出具有深度的作品!”
“小说固然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可还是要尊重历史、严谨细致、处处考究,不能想当然的去写。”
“歌词意境那么美,可怎么写小说了就不注意这个问题了?如果张浩把写歌时对于歌词的推敲和斟酌用在写小说上,肯定比现在要好很多!”
“现在的人,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尾巴就翘起来了。长篇小说对于作者驾驭文字的要求更高,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写的。”
……
随着越来越多作家站出来抨击,一时间,《亮剑》似乎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亮剑》被众多知名作家抨击批判之际,《南方周刊》的一篇社论再次将张浩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篇社论出自于国内著名社会学家郎铭之手,他在社论中声称,国家高考办法规定,考生迟到半小时就禁止进入考场。张浩带伤坚持参加高考的精神可嘉,迟到也情有可原,可毕竟还是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这个口子一开,对其他人不公平。他在文中最后写道:“以后再出现各种各样原因迟到的考生,你是让进还是不让进?”
《南方周刊》是国内大型的新闻周报,在国内十余个城市同步印刷,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60万份以上,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被誉为“最坦率和敢说话的报纸”,拥有大量固定的读者群。因此,这篇社论一出,顿时就像是长上翅膀一样传遍了各大新闻媒体,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一部分人认为规定就是规定,既然国家出台了规定,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随意破坏,否则还有何公平可言?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规定是死的,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不懂得变通,就极有可能毁掉一名考生的前途跟命运。
有争议就代表着被关注。新闻媒体对此自然是喜闻乐见,不仅纷纷转载,而且还不断挑起双方观点的激烈碰撞与交锋。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争论愈演愈烈,就连许多教育学家跟社会学家都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央视某栏目甚至还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民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辩论中,绝大多数民众都倾向于张浩,认为见义勇为的义举值得大力提倡,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专家学者却普遍认为张浩的遭遇固然值得同情,可国家规定在未作出修订之前还是应该要遵守,维护社会最起码的公平。
“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看着电视里衣冠楚楚的专家引经据典的侃侃而谈,沈冰将遥控器摔在沙发上,气呼呼的说道。
“知道他们胡说八道,你还看?”张浩笑呵呵的捡起遥控器,关掉电视,继续埋头在刚送到不久的《亮剑》扉页签上自己的名字。虽然手上的伤还没有完全好,握笔写字还有些费力,可这些书都是要用来送人的,他不想假他人之手。
沈冰侧头问道:“你就一点都不气恼?”
“有什么好恼的?如果碰到什么事都生气,那岂不给气死了?”张浩笑笑,心态倒是很好。
高考结束后虽然一直都待在医院,可消息并不闭塞,不论是畅销的《亮剑》被人攻击,还是别人拿他高考迟到一事来大做文章,他全都知道,却并没有放在心上。
“可也不能就这么让他们胡说八道吧?”沈冰噘着嘴,满脸的不开心。
张浩被抨击,她比自己挨骂还难受。她曾经偷偷在网上注册了一个网名对那些人进行反驳,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在这滚滚大潮之中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没事,过两天就好了!”张浩签完名后甩了甩手,“好了,别想了,抓紧时间,出版社那边还等着《亮剑》中集的稿子。”
沈冰撇撇嘴,却没再说什么,翻开张浩那台笔记本电脑,打开文档,等待张浩嘴里念出那些精彩绝伦的字句。
因为张浩手受伤,没办法码字,这些天都是他口诉,沈冰帮他录入到电脑里。而沈冰也以这个借口没事就往医院跑。粱思琴不仅不管她,反倒是有时间就熬汤让她带来给张浩喝。
滕文杰每天都会来,每次来都是大包小包的拎着各种吃的东西,美其名曰犒劳大家。不过这小子倒是见机,沈冰一来他就找各种借口闪了。
伍婷婷跟叶云霜有时间也来。
伍婷婷一来就闲不住,不是帮张浩打开水,就是抢着帮张浩录稿子。叶云霜则不怎么说话,大多数时候都静静的坐着听他们说话,要么就给不声不响的给张浩削一个水果,然后静静的看他吃下去,脸上才会露出些许笑容。
高考成绩虽然还没出来,可他们都知道,在张浩的帮助下,每个人都考出了以往不敢想象的成绩。
虽然文艺圈批评声一片,却并没有阻止《亮剑》上集的狂销热潮。即便经过前三天的哄抢,单日销售有所下滑,可加印的50万册仍然在一周内售罄,创造了十天销量过百万的纪录。
与此同时,无数的网友跟张浩的粉丝在网上狂骂那些抨击张浩的作家:
“哈哈,十天销量过百万,亮瞎你们的钛合金狗眼了吧?”
“你们还有脸说《亮剑》写得不好?你们那些狗屁不通的小说比《亮剑》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我不懂什么思想性、艺术系,我就知道《亮剑》好看、耐读,我就喜欢看这样的小说。”
……
这些作家都被喷得体无完肤。他们在圈内还算有点名气,可要跟张浩比起来,就完全没有可比性。纵使有些粉丝替他们说话,也寡不敌众,很快就溃不成军,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更令他们觉得难以接受的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国内仅存的文学大匠冯润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亮剑》这部小说赞誉有加。
“叙述看似平淡自然,却有着一种抓人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的便读了进去,一言一语、一字一句都直达人心,是当代不可多得的佳作。”
国内最大小说杂志《小说周刊》主编盛凌也评价道:“《亮剑》写得非常好看,画面感十分的强烈,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读来荡气回肠,让人不忍释卷!”
新华社原社长,已是耄耋老人的彭皓感慨万千:“《亮剑》还原了那个战争年代的风貌,他的战争场面描写是具有史诗性的描写,塑造的人物角色也很真实。我看了之后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回想起了无数牺牲的战友!”
他们几人都是国内文艺圈的旗帜,连他们都对《亮剑》一片赞誉之声,其他人还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原本就已经不多的批判声顿时就销声匿迹。
沈江气得摔坏了好几个杯子,却也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亮剑》不断刷新着销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