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名、姜少白等护卫下,姜王安全地离开了不归山,赤马军则继续在山中搜捕叛军,打扫战场。在山下营地短暂休整一夜后,次日,由赤马军护卫,姜王,以及杨名等一众学员们返回了国都。
回到国都后,姜王下诏,布告全国百姓,公示了姜子安谋逆与叛国的罪行,得知此消息后,举国震惊,尤其是朝中文武百官,更是人心惶惶,因为他们当中大多都与姜子安关系甚密,甚至许多人暗地里与姜子安相勾结。而对于姜子安意图谋反,篡夺王位之事,他们是知情的,并且,还表示了支持。
通过姜子安谋反之事,姜王算是看清楚了百官的“真心”,大为愤怒,于是,回到国都的第二件事,便是令相国严灏,彻查与姜子安相勾结的所有党羽,查出所有逆贼,肃清朝政,以安民心。
如此,姜国国内之危已解决,而来自国外的威胁,仍然还未解除。平定了不归山的叛军之后,柳忱大将军并未跟随姜王返回国都,而是即刻动身前往姜国边境,亲自领军,镇守边关,防御荣**队。
荣国三万大军仍然陈兵在姜国边境,据前方探哨回报,荣国的先锋部队距离姜国边关只有三十里地,随时都有可能向姜国发动攻击。
边境处,姜荣两军剑拔弩张,站在边关城墙之上,都能隐约看到彼此双方的军旗。战事虽一触即发,但却迟迟不发。
七年前,姜荣两国曾经发起战事,战后,两国的士兵皆是死伤惨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论是姜国,还是荣国,都深受战争之害,国力大损。所以,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两国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姜王十分清楚荣国迟迟不发兵的原因,为了让荣国知难退兵,姜王令关在牢狱的荣国使臣黄征,写信劝告荣王,黄征为保性命,只得照做。黄征信中写道:姜子安谋反失败,姜王已安然返回国都,并且姜国也已经做好了御敌的万全准备,大将军柳忱亲自前去边关,率领赤马军严守边境,臣认为,时不予我荣国,故不宜向姜国发起战争,若贸然开战,两国必然会再次重蹈七年前的覆辙,两败俱伤。
荣王读到了黄征的信后,经过与百官商议,同意了退兵,但是却向姜国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送回荣国使臣黄征,以及先前去往姜国参加优学比试的所有荣国学员。
在不归山参加优学比试的荣国学员,包括朱连英在内,还剩下二十几人,也同黄征一起,被关在牢狱内。那些学员大多受了伤,尤其是朱连英,她伤势过重,至今仍昏迷不醒。
得知了荣国的退兵条件后,姜王为了避免战事,便同意了荣国的要人请求,但是,要人可以,但我们也不能白给。姜国提出条件,要荣国以一人一万两白银的价格,赎回那些学员,还有黄征,否则,还给你们的就是尸体。
荣国的那些学员可都是贵族出身,家族显赫,一人一万两白银的价格还是出得起的。
于是,姜荣两国就此达成了共识,姜国允许荣国赎回学员,而荣国则退兵罢战。
至此,姜国国外之威胁算是暂时解决了。
……
五日后,姜国王宫大殿。
姜王坐在王座之上,面色严肃,从高位之上,用冷峻的目光一一扫视着下方所有大臣,大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震慑感。
大殿上,大臣们深深的低下头,恨不得把脑袋埋在衣服下面,皆是战战兢兢,惶惶不已。有人会忍不住害怕,偷偷的抬起眼睛,却不是望向高位之上的姜王,而是偷偷的瞄了一眼姜王身下摆着的三个大箱,箱子里皆是堆满了文书信件。
这三大箱文书信件,乃是相国严灏,查封姜子安府邸时,从他密室里搜出来的,正是各大臣写给姜子安的密信。除了这些文书信件,在密室里还发现了姜子安私自打造的王座和王冠,谋逆篡位之心,昭然若揭。
大殿之上,所有人噤若寒蝉,不敢说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杀之感,仿佛在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悬着一把铡刀。
沉寂了许久,相国严灏终于上前,进言说道:“禀告大王,这些信件是臣从姜子安密室中搜出来的,经过查证,信中的内容足以证明大臣们与姜子安勾结,结党营私,更有甚者,有的大臣还公然在信中写道愿奉姜子安为新王,意图谋害大王。信中都有各大臣的亲笔署名,臣已经将这些反臣的名字都记录在册,请大王查看。”
说完,严灏便从袖中取出奏本,递交给姜王。
姜王接过奏本,查看着上面记录的每一个名字,反臣的名字足足写了十页余纸,姜王大怒,气恼地将奏本重重地拍在桌案上,震得桌案摇晃不止,声音在大殿内回荡不止。
见状,众臣皆是跪倒在地,瑟瑟发抖,齐声喊道:“臣有罪,请大王饶命啊。”
姜王冷笑一声,说道:“王宫大臣共四百七十六人,而在这反臣的名单上就写了三百九十七人的名字。”
说着,姜王将那奏本扔到大臣们面前。
“诸位大臣,看着这个名单,寡人的心都寒透了,你们来告诉寡人,寡人要如何处置这些反臣啊?”
姜王怒视着众位大臣,厉声质问道,可是却无一人敢回话。
姜王愤怒,也十分哀伤,看着这些名字,整个王宫大臣中竟有四分之三的人反对自己。哀伤的同时,姜王心中也十分清楚,这些大臣为什么会反对自己?原因就是从七年前开始,姜王在姜国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包括允许平民修武学院,改革贵族的世袭制度,官职选拔考评制度等等。
其中最让贵族大臣们反对的便是改革世袭制。世袭制,不仅是姜国,还有整个大周王朝,所有诸侯百国,是自开国以来,便一直奉行了近千年的制度。世袭,又称世卿世禄,规定:上至天子、诸侯王,下至公卿、大夫、士等所有贵族,他们的爵位、封地、财产、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由天定,贵永远为贵,贫永远为贫。
而姜王推行新政,改革世袭制度,重新规定世袭制,世禄但不世卿,即只允许贵族后代继承父辈的封地、财产等,但却不允许继承官职,同时,推行选官举能,不论出身贵贱,按照人的品行才能选拔官员。此举措,是要一改世袭制之下,将军无能的儿子仍可世袭将军,而侍卫有才能的儿子却不能做将军的陋习。
这项新政的推行得到了姜国百姓,还有一些下等贵族的拥护,却也得罪了那些上等贵族大臣,长久以来,他们早已经把官位当成了自己家族财产的一部分,明明可以让子孙世袭的官职,现在却要他们让出来,这些上等贵族大臣岂会心甘,拱手相让啊。
由此,大臣们怀恨在心,于是心生了拥立新王的念头。而姜子安正是瞅准了时机,他暗地里联系大臣们,向他们许诺,一旦他登上王位,便会废掉先前的所有新政,仍然遵循世卿世禄的制度。
姜王冷冽的目光一一审视着下跪的众大臣,等待着有人能回答他的问题,
“你们回答啊,说啊,寡人要如何处置这些谋逆的反臣啊?”
大臣不敢发言,谋逆大罪,按律法,当斩首,抄家。
谁敢回话啊?
沉寂了许久,这时,相国严灏站了出来,他向姜王进言说道:“大王,按照律法,谋逆之罪,应当斩首。但俗语又说,法不责众,若是将满朝大臣们都杀了,必然会耽搁国事,恐怕会引得姜国大乱。”
“依臣之薄见,不如先暂且记下这些反臣的罪过,留他们代罪之身,日后为大王尽心尽力,将功赎过。而且,大王宽宏仁义,饶了他们死罪,我想他们定然会对大王感恩戴德,不敢再生异心。”
听完相国严灏的进言,有眼见的大臣,连忙叩首喊道:“请大王开恩,绕臣一命,臣日后定当为大王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绝不敢再生异心。”
一人喊道,众大臣旋即齐声高喊,“愿为大王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绝不再生异心。”
听着众大臣连声高喊,姜王怒色减消,然后趁势说道:“好啊,眼下寡人正有一件烦心的事,需要诸位大臣为寡人尽心尽力,不知道诸位大臣,能否做到啊?”
“全听大王吩咐。”众大臣同声说道。
“好,寡人这些年来一直想要推行新政,改革世袭制,可是,你们却一直都反对,处处阻挠,实在是让寡人忧心不已啊。”姜王扶着胡须,慢慢的说道。
听完姜王的话,众位大臣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虽然姜王没有明说,但其言外之意,十分明显,那就是,“要么同意寡人的新政,便可饶你们死罪,要么,就定你们谋逆之罪,按律法斩首。”
为了保命,众大臣只得叩首同意,喊道:“臣等愿意服从新政,不敢反对。”
网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