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芳临进卧室,又回头吩咐星宇:“星宇,电视机旁有吃的东西,待会儿你拿给佳兰吃啊。”
“哎,”星宇点头:“知道了。”
洗过脚,星宇带佳兰到堂屋去看电视。两人边喝茶边嗑着瓜子。
这时,电视里正在播一个都市言情剧,剧中主人公富家公子爱上了一个贫穷的洗衣女,富家公子的父母用尽一切手段阻止这对热恋的情人交往。
“现在的电视剧,”佳兰跟星宇议论剧情:“无论是武侠片还是生活片都离不开爱情。武侠片里的男主角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爱情都是美女爱英雄,多少美女围着一个英雄转,常为这个英雄争得死去活来;言情剧都是富人爱穷人,要么是富家公子爱上贫家女,要么是富家千金爱上身无分文的穷书生,到头来都是穷的一方被伤得肢体残缺,惨不忍睹。这都是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即使不看最后一集也可以猜到故事将会如何结局。”
“这就是你跟我谈的现实主义。”星宇笑道:“现在的社会就是这么现实,虽然不尽真实,起码也反映着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层面。”
“我就奇了怪了,编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贫富悬殊的人作为剧中主角,”佳兰道:“演绎的都是同一种结局?”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星宇阐述自己所知:“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他们向人讲述的故事都要经过几个阶段,开端、相逢,再设置矛盾,解决矛盾,然后是结局。剧情焦点是矛盾,矛盾是故事发展趋向的巅峰,如果没有尖锐的矛盾,就很难把故事情节曲折深入的发展下去。”
“矛盾是对立的东西,设置矛盾是最令作家和编剧头痛的关键问题。而‘贫与富’本就是对立的,他们的结合会存在矛盾,所以,作家和编剧就把最容易的矛盾点建立在贫富悬殊上。解决矛盾,只是一个过程。如果是现实主义作品,结局与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它永远脱不出生活的常规逻辑。”
“依我看,”佳兰发表自己的见解:“离奇曲折的情节、催人泪下的爱情结局只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已。如果现实中真有人过到那种生活,真是生不如死了。”
“倒也不全是。”星宇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产物,作家和编剧向读者和观众展现的只是生活中的偶见现象,如果把百分之九十九的生活现象展现给读者和观众,那就显得平淡无奇,如一杯没有味道的温暾水了。”
“嗯,这个我不太懂。”佳兰道:“但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
“经过艺术处理的东西虽有生活层面的代表性,”星宇继续道:“但都只是很小面积的一部分,大多已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有些作品像借尸还魂,我们也不必太把它当回事。”
“嗯。”佳兰点了点头。
两人又东拉西扯的聊了一阵,关掉电视各自休息。
第二天,星宇和佳兰起床的时候杨楷已做好了早点,——彝家人常吃也最爱吃的带馅大汤圆。
吃早点的时候,星宇对父亲说道:“爸,我带佳兰去放牛。您和妈在家做午饭。我已和胡所长请过假,今天在家里休息,明天再去另外三个村投递邮件。”
“好嘛。”杨楷满脸放红光:“放一会儿就赶紧回。”
“知道了。”星宇边答边向牛圈走去。
“我出来的时候没有跟家里说过,”佳兰忽然想起什么,神色古怪的看着星宇说道:“我爸妈会不会着急?”
“到三河村公所的时候我给宋叔打过电话,”星宇笑道:“已告诉他你要跟我到家里玩几天。”
“我爸怎么说?”
星宇模仿宋健宏的语气:“好吧,我知道了。”
佳兰笑:“熊样。”
“谁是熊?”
“杨星宇。”
菊芳在一旁跟佳兰说道:“我家星宇就这性格脾气,办了事从不跟人说一声。唉,生成的脾性,怎么也改不过来了。”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佳兰笑着对菊芳道。
星宇和佳兰将牛群赶到山上,坐在一棵松树下休息。
佳兰将头倚在星宇的肩上,眼望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悠悠说道:“我们江外有个习俗,男方去女方家提亲时,如果女方家招待男方的是面条,表示女方同意,面条代表婚姻天长地久;如果女方煮一锅汤圆招待去提亲的男方,则表示女方不同意,让提亲的人赶紧滚蛋。”
“这个习俗我也曾听别人说起过。”星宇笑道:“但我们这里不怎么讲究。我们这里的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里面的糖馅则象征着真心实意,日子甜甜蜜蜜。”
佳兰:“你是在哄我开心吧?”
“你又不是来向我提亲,”星宇笑道:“着什么急?”
佳兰板起脸假装生气:“找死啊,你敢取笑我?”边说边伸手在星宇的胳肢窝里呵痒痒。
星宇笑着躲开……
星宇和佳兰赶着牛回到家里,星宇的父母已把饭菜摆在饭桌上等待他们回来。
吃了午饭,杨楷对星宇说道:“今天我去玉米地里除草,你还带着佳兰去放牛。”
晚上,杨楷杀了只肥嫩的蛋鸡招待佳兰。
翌日,杨楷早早就起了床,为星宇和佳兰准备早餐。
吃过早餐,杨楷向星宇递过一个黄灿灿的鸡蛋煎饼:“带着路上吃。我在你邮包里放了一壶凉开水,渴了就拿出来喝。”
“知道了。”星宇接过煎饼放在邮包里。
“大娘,”佳兰跟菊芳道别:“再见。”
“佳兰,”菊芳拉着佳兰的手依依不舍的说道:“大娘真舍不得你走,往后有空要常来看我们啊。”
“嗯,以后我会常来看您们的。”佳兰点了点头,微笑着对菊芳说道:“您们要多保重身体。”
“回去代我们向你的爸妈问个好。”杨楷也对佳兰说道。
“我会的。”佳兰点了点头:“大伯,大娘,再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