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1 / 1)

1

于杰民找人谈话一般不让秘书打电话,他亲自打电话找人。

每次有领导到书记办公室,秘书王斌首先出来问一句:“于书记通知你来的吗?”如果对方说是书记约来的,王斌便马上安排,如果对方说是找书记回报工作或反映问题的,他就会把来访者请到自己办公室,然后再请示书记,如果书记同意接待,便放行进去,如果不同意接待,王斌会想方设法把来访者支应走。领导秘书有的是办法,都有三寸不烂之舌,练就了嘴皮子功、皮条功,对那些软缠硬磨的人,他们的办法简捷好使,放在嘴边的一句话:“书记今天有重要接待,这样吧!你过两天再来,我想办法安排,请相信我。”口吻亲切友善,态度诚恳温和,让来访者不好意思再坚持。两天后书记在哪儿,那就说不准了。

于杰民下午到办公室后,让秘书王斌把来访者一律挡走,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边看材料一边给张冬至打电话。他要找张冬至谈谈工作。说是谈工作,其实是想了解最近政府那边平房改造的进展情况。他拿起电话先拨了张冬至的手机,电话传出“您呼叫的用户不在服务区”的提示音,移动公司用的语音提示一般都是女声,娇滴滴的,很是亲切,让你有火发不出。他又拨了张冬至办公室电话,电话铃声响了很长时间没人接,他又给张冬至宿舍打电话,仍然没人接。他有点来火了,手机不在服务区,办公室没人,就差给他家里打电话了。张冬至家在省城,他不可能悄悄地回家去吧?再说了,于杰民没有给部下私宅打电话的习惯。他按了对讲电话,让王斌进来。

王斌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听候吩咐。

“让机要室把张冬至副市长找到,我有事找他。”于杰民决定启动机要电话寻找张冬至,看来他找人的决心很坚决,有点找不到人不罢休的意思。王斌应声而去。

于杰民颓丧地坐在高背老板椅上,脑子乱糟糟的,根本看不进去材料。

这段时间,于杰民确实有点气不过,赵万里的所作所为已经把他逼到无法忍让的地步了,本来他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到年底算了,哪知现在两只眼都闭上了,可赵万里还是我行我素干自己想干的工作,这样下去,非但自己年底走不了,还能把现有的安全稳定的大好局面搅合乱了。如此不顾大局,不顾年初市委扩大会定下的工作路子干下去,这不是和市委叫板吗?于杰民觉得赵万里现在是认准工作路数一闷头朝前走了,这有点过分了,哪儿像一市之长的行事风格?简直是生产队小队长的脾气。他现在就是想当好人都没办法当了。

如果说只是市委、市政府两个主要领导人之间有些工作上的不默契不愉快也就算了,这都好协调,问题是现在已经波及到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了,两个办公室之间互相攀比,谁也不服谁,更不要说互通情况了,连起码的工作联系和衔接都紧张了,这哪儿像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市政府呀!简直是目无市委领导。当然,这样说有点过了,但也不能撇开市委干事吧!他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一些不三不四的闲话,两个秘书长之间面合心不合,相互较劲,两个办公室主任之间相互攀比,谁也不卖谁的帐。更让于杰民生气的是班子中的几位常委似乎也认为他有点软弱,特别是副书记林小明,认为他是老好人、好脾气,几乎到了拱手让权的地步了。这当然是他们背地叽咕的,没敢把话拿到台面上说,也不敢当着他的面说,尽管这样,他还是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他坐不住了。

各级党委的组织机构对常委的设置是有讲究的,常委一般是九人组成,或是十一个人组成,总体上是党委里占的人数多,首先组、纪、宣占去三席,再加上书记、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就是六个人了,有些地方还把统战部长也列入常委序列,也就是说政府那边最多有三个常委的席位。从这样的设置看,更多的是充分保证政府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绝对性。

于杰民想,不论怎么说,现在本人是清江市的“一把手”,赵万里就是再有本事也是我的搭档,最起码的尊重还是应该有的吧!现在却反过来了,这不是有意让本书记难看吗?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出发点就值得商榷。你纵然有帅才,那也得等当家作主了再显威风不迟,现在你就是领兵打仗的大将,还没到掌帅印竖帅旗的时候!于杰民承认,与老书记赵宏宇相比,自己的魄力是小了点,但是,如果赵万里要是认为我于杰民平庸无能、软弱可欺,那就大错特错了,孬好我也是从县委书记到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再到市委书记,一步一个脚印干上来的,不说是阅人无数,那也是经风历雨一路过关斩将“拼杀”过来的,怎么可能在这点小风小浪中翻船?除非我于杰民主动撤退,否则,谁要想占窝下蛋,抢班夺权,或是挖墙脚使绊子,那还要看看我马王爷的第三只眼闭没闭上。

单从年龄上看,于杰民想向上走一步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说,就是省政府班子进不去,省人大、省政协的副职还是手拿把掐的,关键是要努力争取,这种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单靠守株待兔,一准饿死;靠苦干出政绩朝上走,那也是小儿科。重要的是要跟人头、入圈子、找靠山。于杰民向上走一步的愿望,一直主导着他的思维,左右着他的工作。他在厅局级位置上辛苦多年,怎么也得上个省部级的台阶。最近,他一直与北京方面保持联系,先从高层入手。于杰民始终认为,高层的话只要到位,剩下的事就好办了。他拿定主意,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得请北京朋友盛淮汕亲自来清江一趟,顺便到省城走一走,说不定事情就办成了。关键的关键是清江不能出乱子,要保持稳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再重要的工作先放放再说。纵观历朝历代政局,稳定是最大的政治,太平盛世首先是太平。

人在仕途,高瞻远瞩是帅才的基本素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想干事有干不完的事,不想干事太平无事,绝不能在党委政府换届和职位调整时盲目干事,那会误了自己的大事。

于杰民为了保证自己平稳过度,现在还不能和赵万里搞僵,树敌太多无疑是给自己的升迁之路设置障碍。和气干事,和谐升官。要守得住寂寞,穿得下小鞋,戴得住帽子,吞得下蛇剑。这是他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他有个基本判断,自己总结的这套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如同他和赵宏宇搭班子,一切以赵宏宇为主,自己干现成事,到最后书记的位置还不是平稳地过度到自己手上吗?古人说能忍自安,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可是现在他不能忍了,赵万里大干冒进的势头不压压眼下就能出乱子,这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升迁,涉及到升迁的事是大事。他要对赵万里旁敲侧击,给他提个醒,不要太强势,不能太冒进,让他明白,在清江这块地盘上,当家作主的“一把手”是我于杰民,这是组织给的权利,不是谁说争就能争去的。他目前还没想好寻找什么样的方式来旁敲侧击赵万里。他要从张冬至身上寻找突破口,先问问政府那边平方改造工程进展情况,出没出问题,有了纰漏才有说话的把柄,才好下手。

于杰民有理由相信赵万里已经从各种渠道知道他对平房改造工程的态度了,对他的小兄弟李子民下手就是信号,虽然事情办的有点被动,但态度表明了。如果他知道自己的态度,还如此不理不睬我行我素变本加厉地干下去,那就是有意作对。最近赵万里在平方改造工程上做出不少决定,有的决定是和他商量过的,有的决定没和他说,这就有点独断专行的嫌疑了,是出风头,还是独揽大权?就于杰民对赵万里的了解,无论从赵万里的人品上分析,还是从他的工作态度上判断,不可能背着市委书记干事。毕竟是经过组织培养多年的市长,这点组织原则还是有的。可是自从市区发生洪灾之后,他好像变了个人,认准了平方改造工程干,一点不顾及他的态度,这到底是平民情结,还是权利膨胀?在没有找到问题之前,下什么结论都为时尚早。

于杰民转念一想,赵万里最近会不会有思想情绪?如果有情绪那也是出在对古河区区长赵明全的处理上,市委对赵明全的处理完全有可能引起他的不满。说句良心话,于杰民也觉得给赵明全通报批评公开检讨的处理有点轻了,可是这里面夹带着人情和私心,那是不能拿到桌面上说的。于杰民分析,赵万里可能赌着一口气,要在工作上找个出发点。市政府的几个副市长在他的支派下忙得跟陀螺样,想找个人谈话都捉不住影子,这不是乱套了吗?

秘书王斌悄悄地进来告诉他,机要室那边正在联系张副市长。王斌说话有分寸,不讲没找到,只说正在联系。于杰民知道,想在工作时间把张冬至找到的确有点难,作为市政府的常务副市长,工作繁杂,事务缠身,乱七八糟的事都堆在他身上,想三拳两脚脱身有点难,但不论怎么忙,应该保证市委机要室的通讯渠道畅通呀!这是市委领导应该遵守的规矩。当然,张冬至也不知道他今天要找他,不可能是躲着自己,就是市委、市政府有些工作上的不协调,大家不想趟浑水是有可能的,也不至于发展到政府那边的副市长躲着市委书记的程度。

府前广场的华灯亮已经起来了,下班时间也过了,办公楼里一阵关门声后,显得静悄悄的。

于杰民决定哪儿也不去,就在办公室板等,看看张冬至什么时候出现。

2

直到下班后很久了,张冬至才出现。

机要室将电话打到他宿舍,宿舍没人,将电话打到他驾驶员手机上,驾驶员说张市长今天下午没用车,将电话打到他爱人手机上,她爱人说张冬至没回省城,将电话打到秘书手机上,秘书在办公室没跟他走。整个下午,张冬至人间蒸发了,机要室值班员没辙了,只好不间断地打他办公室电话。还好,张冬至在回宿舍前去了一趟办公室,进门便接到了电话。他拿起电话,机要室的工作人员急切地告诉他:“张市长,于书记从下午上班就找你了,一直没能联系上,请速到书记办公室去。”

张冬至拍一下自己的脑袋,后悔出去没把秘书带上。下午盐河区区长王翔宏来办公室回报工作,软缠硬磨请他去盐河区政府现场办公,处理一件紧急事务,他一时无法脱身,事情很繁琐,涉及到平房改造拆迁户回迁的政策问题,他为了不受干扰,想快刀斩乱麻先把问题处理完,于是就把手机电池拿下来再装上去,据说这样就能让手机有“不在服务区”的提示音。事情处理完了,他却忘记开手机。

张冬至知道书记一定是等得不耐烦了。人等人急死人,这一下午等下来,定是满腹牢骚一头恼火,现在顶门去一准没有好脸色,可不去又不行。他忙用凉水洗了一把脸,脑海里紧急搜索着书记找他可能要谈的工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谈平房改造的事。这也是张冬至目前最不想谈的一项工作。按理说,书记市长之间的工作分歧,应该由他们自己协调,用不着常务副市长在里面做工作,这明摆作是风箱里的老鼠。可于杰民认准了要从张冬至这里下手,这不是难为人吗?怎么说,说什么?说深了不好,说浅了书记不满意,真是左右为难。他急忙找杯子想喝口水镇静一下,饮水机里的水太烫,他又打开冷藏柜拿出一瓶纯净水,“咕咚咕咚”灌下去,透心凉,觉得舒畅多了。他磨蹭了好一会才出办公室,朝市委办公楼走去。

市委办公楼和市政府办公大楼相距不远,并排两幢楼,政府大楼在右,为二号楼,市委大楼在左,为一号搂。后面还有两座楼是市人大和市政协,分别是三号楼和四号楼。这四座火柴盒样的大搂是赵宏宇做市长时建的,样式老化,设施陈旧,已经有碍观瞻了。为拉动清江新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已经有了搬迁行政中心的动议,现在的政府大院准备拍卖给开发商进行房产开发,大地土木集团董事长赵清全已经提前在于杰民这里挂号了。

于杰民的办公室在一号楼三楼最东头,赵宏宇当政时,政府大院流传四句顺口溜:“政府大院四座搂,人人盯着一号楼。一号楼内谁是主,当属三楼最东头。”自从于杰民当政成为清江的主人后,这几句顺口溜便渐渐淡化了,这让于杰民心中不快,虽然是顺口溜,却反应了人们的认同。

张冬至快步上楼,于杰民的秘书王斌站在楼道口等他,想必已经接到机要室电话了,王斌见他上来,忙向他摆摆手:“千万别进去!正在火头上。”

这时,办公室里传出于杰民的咆哮声:“你们是怎么调查取证的?没有十成把握和确凿的证据就把人控制起来了,而且还进入了法律程序,还让我在调查材料上签了意见。现在好了,无罪释放,你们是拿市委书记不作数,还是拿党纪国法开玩笑?那个李子民有没有罪、违没违纪,难倒你们纪委和检察院就一点数没有吗?你们是干什么吃的?那些口供和证据是怎么得来的?嗯!”

从于杰民的咆哮中可以听出来,接受批评的是纪委书记孙人杰和检察院检察长韦明,是因为李子民的案子抓瞎了才让于杰民如此光火。于杰民少有这样激愤,在平时工作中,给人的形象是面带笑容,彬彬有礼,发无穷老火的机会不多,看来是真动气了。一阵沉默,一个沉闷地声音在含糊不清地解释什么。

“不要再解释了,好好检查你们工作上的不足,你们这种轻慢疏漏的工作作风,迟早要出大事。我告诉你们,法院没支持律师提出的政府赔偿请求是给政府面子,把自圆其说的话留在总结经验教训会上说吧!只要你们政法机关有面子,我的面子可以不要。”

张冬至顺风听了这些话,赶忙遛进王斌办公室,轻轻掩上门,不能让人看到他在偷听书记谈话,更何况是牵涉到敏感问题,当他轻掩房门时,从门缝里看到市纪委书记孙人杰和检察长韦明从书记办公室出来,他们低着头,表情严肃,匆匆离去,连寒暄的心情都没有。

3

过了一会,张冬至开门出来,敲响了于书记办公室的门,沉默了一会,听到里面应声:“请进。”他推门进去,见于杰民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来,脸上还遗留着刚刚发火时的红润,见到他立刻满面春风:“冬至同志呀!来的正好,我正等你呢!”

张冬至装着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没看见的样子与书记打着招呼:“于书记,您找我。”

“可不找你吗?等你一下午了。”于杰民笑盈盈的,没有丁点不快。

张冬至从于杰民的笑容里看到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深邃,刚刚还是怒火中烧恼羞成怒的于杰民,此时却是贻声悦色静若止水,除了脸上没退却的红润,让人看不出他刚刚是发了无穷老火的,这不得不让人叫绝。都说高明的领导是“千面人”,今天张冬至算是领教了,于杰民的“千面功夫”正如川剧中的“变脸”,瞬间就变嘴脸,没有一定的道行是无法做到的。眼前的这位领导绝不是那种任人搬弄、软弱可欺的主。张冬至在心里提醒自己,要格外小心,千万不可造次。他知道书记的笑容后面正顶着满头老火,无论如何不能火上浇油,更不能引火烧身。当务之急是顺着他的话茬走,以“好好主义”为宗旨,以“点头称赞”为原则,尽可能让今天的谈话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于杰民指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说:“坐这里,靠得近些好说话。”

张冬至急于解释今天的去向:“书记,今天让您久等了,这是……”于杰民打了制止的手势:“我知道,政府那边你最忙,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务等着你,辛苦就辛苦点吧!职责所在吗?我也是从你的位置上走过来的,理解,理解。”

于杰民的话让张冬至很舒服,也很感动。领导就是领导,一句话就把人的心情说活泛了。于杰民给张冬至沏上茶,然后坐下来说:“你也忙了一天了,估计也没吃晚饭,我们长话短说,直奔主题,你把分管的城市建设这一块的情况简单和我说说,比如城市规划、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平房改造和移民迁建工作,我这也算是一次学习和调研吧!”

张冬至没估计错,书记今天是要谈平方改造工程,看来两个头头之间没有为这项工作沟通好,或者说没完全协调好,观点不集中,意见不统一,要不书记有必要找一个干具体事的人谈这项工作吗?张冬至想不说都没有退路,可他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展开话题。想到这,他想和书记八卦一下,先揣摩揣摩书记的真实意图,然后再亮明观点。于是,他把最近学的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知识端了出来:“书记允许我啰嗦两句,可能会跑题,但这是我的一管之见,请您谅解。我们清江是一座有特色的城市,最大的特色就是‘水’,有水的城市是有灵性的,您看从我们城区穿过的运河、古黄河和盐河等,那是这座城市的脉络,五条河流穿城而过,造就了这块商贾之地。当然,清江目前还是座平民城市,还需要有规模、有现代风貌的建筑。清江这座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准确的,‘名人故里,生态家园,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围绕清江的定位,今年的城市基础实施建设都是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的,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实施中也遇到一些困难,我们正在多渠道寻找解决的办法,请书记放心……”

于杰民听得很认真,甚至连坐姿都没改变,这让张冬至有点为难了。他停顿一下,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其实他喝茶是为了拖延时间,目的是想听书记有什么说辞,以便见风使舵贴船下篙调整说话内容。哪知于杰民按兵不动,没有接话的意思,他不得不硬着头皮说下去:“今年初,国务院决定要大力解决贫困人群的住房问题,这应该是个新动向,反应国家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于低保人口而言,温饱是第一位的,住房是必须的,解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就脱不了贫,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就奔不了小康。”

张冬至这番高论,如同天上盘旋的老鹰,在云里雾里绕来绕去,视线却又始终不离开地面。

于杰民把张冬至的心思看个通透,他不想再耽误时间听张冬至东扯葫芦西拉瓢了,于是直截了当地摆明观点:“住房改革,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平房改造要靠地方财力支撑。”

张冬至见书记把话茬接过去了,立刻停止了讲话,摆出一副虔诚的样子,毕恭毕敬地聆听领导指示,也借机了解一下书记的真实想法。

于杰民脸上的怡色变成了愠怒,说话的柔声变成了严厉:“依我看,你们那个平方改造工程再干下去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惹出乱子、扰乱社会稳定。那些老房子你不动它,它会平静地呆着,你一旦拆它,全市几十万人居无定所,无家可归,这些人怎么安置?如果他们再与企业改制、工人下岗、退休工人联系起来,你们想过没有,这股势力有多大?这等于把一座*库引爆了。第二种情况是闹出笑话、草草收兵。以我看,这么大的工程,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是天方夜谭。清江有多大财力政府那边不知道吗?干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去打肿脸充胖子说什么尽力而为,这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好。”于杰民言语铿锵,表情严肃,完全不是商量的口气。

张冬至惊诧无语,目瞪口呆,这才是于杰民的真面目。他在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的位置上已经干了两年了,还是第一次见书记如此严肃地说话。这种火气也许带着刚刚批评孙人杰和韦明的余热,但这是书记的真实心理。老虎不发威是因为没人摸它的屁股。张冬至孬好也在洪水湖县干了三年县委书记,大小领导见过不少,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什么样的领导说什么样的话,这是最基本的识人常识,他断定于杰民思想深处缺少大公无私的部分。虽然眼下还没掌握到于杰民的真实想法和目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书记现在是求稳怕乱,在求稳怕乱的背后是否有其它的想法?明摆着,年底省政府换届,中组部考查组近期就到省城,他能没一点想法?在这非常时期,任何一位领导都怕惹出麻烦,况且赵万里现在是大张旗鼓地进行平房改造和移民迁建工程,难免会惹出事端来,这无疑对于杰民的仕途是有影响的。张冬至不敢肯定于杰民有这样的想法,但赵万里目前的工作让书记不满意,这是事实。

张冬至端茶杯的手悬在半空,他惊异地看着于杰民,从心底冒出一股凉气。书记当自己面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是把自己当成传话筒了吗?这是找霉的事切不可自找晦气,领导之间的事还是领导自己解决为好,在他看来,市长和书记都不能得罪。虽然在感情上自己跟赵万里贴得更近些,那毕竟是私人感情,不能掺合到工作中去,更不能搅合到领导之间的纷争中去。远离是非之地,“宽转弯,勿触棱”,居高处,行宽路,好事坏事都不能插手,弄不好自己真成‘霉人’了。

张冬至的表情给于杰民一个错觉,他以为张冬至被自己的话惊住了,于是脸上立刻恢复了温和的笑容,说话的语气也缓和了许多:“冬至同志,你到市政府工作有两年了吧!对清江的情况一定有了面上的了解,我们清江目前面临最大的工作压力是发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清江再不能把老解放区放在嘴边了,知道现在解放区是什么概念吗?那就等于告诉人家咱们穷,咱们落后,我们现在也的确穷呀!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只是过了温饱线,人均收入比起南方中等城市要低一倍,就是同等城市之间相比,我们也低于人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难怪老百姓有怨言呀!”于杰民的话舒缓有度,充满感情。

张冬至奉行“好好主义”的宗旨,点头表示赞同,他心里有点同情面前的这位“一把手”了。书记站得高看得远,也许自己误解书记了。清江最大的难题是发展问题,可目前经济工作的抓手在哪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众口一词,认为老百姓的吃住行中的“行”与“住”是这十年最大消费点,这是大消费,完全可以拉动区域经济,可以拉动工业企业的发展。张冬至现在不能把观点亮明,若是那样,那这次谈话就成辩论了,还是谦虚一点好,虔诚地聆听书记的指示是最佳选择。皇帝笑开颜,百姓欢三年。有钱难买领导乐,领导高兴了,事情就好办了。虽然张冬至不求领导办事,但求领导对他有好感。于是他附和道:“书记考虑的是大事呀!”

于杰民变得异常诚恳,几乎是饱含深情:“冬至同志,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做任何事都要看老百姓愿意不愿意、同意不同意、答应不答应,而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不能说要做的事,做说过的事。”

于杰民的话有点拗口,张冬至咀嚼着书记话里的滋味,“说要做的事,做说过的事”。精彩!

于杰民前倾身体,表现出开诚布公的神情:“冬至同志,我自从主持市委工作以来,自认与万里同志的配合是默契的,特别是在重大工作思路上基本是一致的,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看。”

张冬至立刻明白书记的话是在挖坑,等着他朝里跳。这不是狐狸怂恿乌鸦唱歌吗?这话怎么回答都有评论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之嫌,更何况这种场合这种时候,说深了不好,说浅了也不好,如果不得分寸的一味拍书记马屁,有可能适得其反。拍马为了骑马,可眼前这匹马不好拍也不好骑。

官场上的事多是坏在嘴上,坏在偏听偏信上。领导言,须敬听,领导事,绝勿问。多动脑子少动嘴,多使耳朵少说话,这是张冬至给自己定的规矩。他对于杰民的问话没表否可,只是干笑。他想用笑容来敷衍。

于杰民继续说:“可我觉得万里同志最近在大的工作安排上有回避我的意思,好像对我本人有看法,可我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否帮我分析分析。”于杰民的坑越挖越深了,他认准了张冬至会跳里去。

张冬至要把这出戏演下去就必须有台词,光笑眯眯地玩哑剧是演不下去的。于是他故作惊诧道:“我还真没看出来,平时工作太忙,没朝这方面想。”

于杰民启发道:“我们就从这次平房改造和移民迁建工程说起,移民迁建工作是年初就定下来的,平房改造工程却是洪灾之后决定的事,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全市上下都行动起来了,市委常委会却没有讨论定夺,这正常吗?”

张冬至心慌了,于杰民挖了半天的坑,作了这么长时间的铺垫,终于切入正题亮明观点了。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吗?你们主要领导之间的事应该自己去协调,难为我这个干现成事的常务副市长干什么?虽然自己是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可那也是在市委书记市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按照排名前面还有市政协主席、市委副书记呢!常务副市长的角色就是卖苦力受闷气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虽然分管财贸工作,外人看来有权有钱,风光无限,可清江市的财政就那么点盘子,自己能动用的财力微乎其微,更多的是穷于奔命,上下协调,自己就是救火队长的角色,整日陷在事务之中。说真话,他绝对不想掺合到领导之间的矛盾中去。现在书记当面问他,又不好不说,可这话该怎么说呢?想了半天,他反问道:“二位领导在大的工作安排上应该是有通气的吧?”

于杰民说:“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明确的,政府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一点政府领导不会不明白吧?”这句话让张冬至看清了于杰民的心理,这是位面善心窄的领导,唯我独尊,胸有丘壑。用组织原则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这是最好的办法。以张冬至对赵万里的了解,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是于杰民的对手。赵万里曾单独向张冬至交代过:“平房改造有很多不确定矛盾和困难,这种棘手的事不要推给于书记,更不能牵扯于书记的精力,一切后果由市政府承担,出了问题由市政府处理。”赵万里的为人处世和对待工作的态度让张冬至钦佩、信服。赵万里的平民情结很深,洪灾中,听说师母被洪水淹死的那种痛苦之状,让人看到一位真实的有情有义的人。

应该说,今年的洪灾是促使赵万里下决心进行平房改造的主要原因,这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真正的民生工作。州府之地,如果连老百姓生命财产都保护不了,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是问心有愧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除了吃住行外,还得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住在猪圈改成的房子里,还有一点人的尊严吗?

张冬至不想为赵万里辩解,眼下说彼论此都不合适,哪怕是公平的解释和实事求是的表态,都会引起书记的反感和误解,那就真的跳进坑里了。这是一池深不见底的浑水,趟不得,那是领导之间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试探着问:“于书记,全市的平房改造工程已经启动,各区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想方设法保证完成今年的平房改造任务,比如盐河区,他们实行拆一还一、货币补偿、异地安置的办法,不让老百姓花一分钱就能住上宽敞明亮舒适的房子,而且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愿意要房子的给拆迁前同样面积的房子,愿意要货币补偿的按照市场价给予补偿,愿意异地安置的,区政府另外规划小区分给同样面积的房子,这种做法确实有积极的一面。土地公开拍卖,完全市场操作,群众不花钱,政府花极少的钱,群众对这种做法非常赞同,对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非常拥护。要说老百姓有困难,那就是要暂时克服八至十个月过度期,这段时间政府要补偿拆迁安置户的过度费。于书记,据我了解,这些做法在全国都属首创,您不会让这项工程中途下马吧?”

于杰民说:“冬至同志,你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面,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显现。”

张冬至没弄懂于杰民所谓的深层次矛盾到底是什么样的矛盾。他想给赵市长圆个场:“我估计,按照赵市长的行事风格,他也许不想让您牵扯到这项工作中来。”

于杰民摇摇头,嘴角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冬至同志,这不应该是赵万里同志仓促行事的理由。我们的工作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更不是哥们义气,在清江这块地盘上,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种矛盾,我都是有责任的,他应该明白。”

话说到这份上,张冬至不好再继续说下去了,再说就显得多余了。说实话,于杰民的话是有道理的,他是“一把手”,肩上的责任大这是事实,地区工作出现任何差错,上级组织追究责任,有多少是追究到党委主要领导身上的?体制中的规矩是党委领导下的政府负责制,所以,从上到下,出现问题,责任多是追究到政府领导头上,板子打在副职身上。话又说回来了,每个人的工作风格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一样,如果单纯的用理论来指导工作,那只能是纸上谈兵。

于杰民一时还不想结束谈话:“冬至呵,从你到市政府工作这段时间看,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责任心,都是过硬的,我很满意,但有一点我想提醒你,千万不能认为埋头拉车就是好领导,领导干部的最基本的素质应该体现在抬头看路上。”

张冬至就是装聋作哑装疯卖傻缺心眼二百五也明白书记所言含义了。在张冬至的映像中,”埋头拉车“与”抬头看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言,这就有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意思了。书记今天苦口婆心说这话是另有一番用意,这是直截了当提醒张冬至要站好队跟对人。作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领导干部,队伍不能站错,路不能走短。

凭心而论,张冬至在常务副市长的位置上是谨言慎行循规蹈矩的,他不越权不弄权,不卖尖不耍滑。他觉得与赵万里共事很舒心,是那种得心应手的舒心。赵万里在工作上对他放权放心,遇事共同协商,不藏掖不掩饰,那是一种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张冬至是属于四十五岁以下的厅级干部,后面的路还很长,发展的空间很大。官场最不饶人的是年龄,组织上的说法是不唯年龄论,但是又在大力推进干部年轻化,如果某个位置的竞争者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年轻者就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年龄大的,纵是德才兼备,可那都是虚的,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唯有年龄是实的,尽管有些干部的年龄是假的,可组织上只认档案年龄。张冬至是省委组织部的后备干部,他今后的位置在哪里谁也说不清,能否在清江再上个台阶也很难讲,清江班子中,等着上一步的人太多,而且个个都有背景,干部走到处级以上的位置,说没有背景和小圈子那是假话。

尽管赵万里对他非常信任,感情也笃实,但他还是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地工作,他认为小心不多余,谨慎能得誉,低调内敛很重要。无论是一般干部,还是高级干部,低调才能走得远,内敛才能平安。哪怕是低能的干部,一旦有低调内敛的特点,那这个特点就成优点了。

张冬至提醒自己,远离雷池,远离火场。赴汤蹈火虽然是英雄本色,可官场上不承认这样的英雄。

最新小说: 都市:从恋爱先生开始 天降四个姐姐 直播:从死鱼正口开始的跑山人 让你去背锅,你居然创造万亿市值 风流村事 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 盖世医神 婚纱追星网暴我?京城世家齐出手 重生之我真没想当男神 都市之神帝驾到